杭州“限降令”救市豪无意义

 

 

随着市场形势急转直下,开发商试图降价跑量回笼资金,却遭遇政府的“限降令”而无法大幅降价。据悉,根据杭州市相关政府部门的规定,从5月23日开始,如果商品房实际成交价低于备案价格超过15%,那么将通过技术手段限制网签。如想大幅降价销售,开发商需重新申请,降低楼房备案价。这一新规,将杭州楼市卷入“限降令”的漩涡。

 

尽管杭州市物价局否认了限制当地楼市降价的说法,也尽管“限降令”和“备案制”在传统意义上的确不是一回事,但在目前楼市进入下行通道内,规定降价下限需要重新备案的“备案制”,与“限降令”却有着太多或相似的异曲同工之“妙”。作为物价同行,贯通以为,此次杭州市实施的楼市“限降令”,着实对当前楼市无太大的意义。

 

首先,中国楼市告别“绑架”GDP的时代

 

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特殊的地位,正是这种特殊的地位使其在经济增长中成为了重要的推动力。然而,就在上周,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4个月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各项数据,被视为判断房地产业发展状况的各项核心指标——开发投资增速、新开工面积、成交量、到位资金数量、国房景气指数等等,几乎全线回落。毋庸置疑,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着一次转折性的变化,未来单纯的以房地产为抓手、为杠杆、为救命稻草的经济增长方式将成为历史。

 

其次,在当前市场情况下降价跑量才是明智之举

 

此一轮楼市疲软、价格下降,完全是由于供大于求、更多市场因素等显现的结果。这种情况下,开发商降价走量也是明智的市场选择、市场行为,这也符合多少仁人志士希望楼市更多市场运行、政府行政干预减少或退出的呼吁。现在,杭州市政府实施房价备案制和“限降令”,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开发商自主自由降价,明显就是在干预市场,干扰阻挠开发商更快、更顺利的回笼资金,如果耽误了出货时机,开发商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。当然,在当年限涨令的时候,开发商就出台过精装房等规避措施。相信,今天开发商也一定会有办法让“限降令”变成一张废纸。

 

再次,市场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

 

目前市场信心不足,政府“限降”是想稳定市场信心,避免价格出现较大波动,也是情理之中。但政府的想法过于简单,想凭一张限价令就把房价托住了,房价就可以继续往上走了。然而经历了十多年折腾的中国老百姓,已经对楼市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,相信也没有多少人会响应政府的号召,拿着大把的票子,涌向楼市。未来的住房制度肯定是民生为本、保障至上,投资需求、投机行为将收到严厉的限制。

 

最后,“限降令”将可能适得其反

 

这一纸限制降价的命令等于是向市民承认了房地产低迷的现状,大大加强了购买人群对房市未来不看好的预期。老百姓都会抢着去买政府不让涨价的房子,而绝对不会去抢政府不让降价的房子。在市场与政府面前,通过这些年的调控变“空调”,老百姓都明白,谁的力量大。另一方面,开发商之所以要降价,也不是他们有善心,更不是有降价的瘾,而是因为资金链吃紧,不得不降价卖房来实现周转。政府限制降价却不给提供流动资金,如此等于是把开发商放到火上烤,最终是要被烤焦,而大降价会随之不可阻挡。最后,政府“限降令”可能导致的悲剧是,政府与开发商一同陷入“囚徒困境”。

 

结束语:

 

这些年来,对楼市的宏观调控,一直伴随着这样的争议:中国的楼市到底是听市长的,还是听市场的?到底是总理说了算,还是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说了算?应该说,在一再经历了调控变“空调”之后,我们似乎达成了某些共识,即从政策取向来说,重点还是支持基本住房需求、首次购房需求的民生性需求,这是百姓“住有所居”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,楼市调控应坚持“两条腿”走路,政府主要抓保障性住房建设,市场能解决的就必须交给市场。

 

显然,在杭州房价下降明显背景下,政府期望利用行政手段抑制房地产滑坡局面。政府行政干预价格调整的意图非常明显,其一,稳定房价,从而稳定住房需求,进而保证税收;其二,稳定房价,确保地价,在保障土地财政同时,避免地方债违约;其三,通过改变市场预期来促进开发投资,从而实现GDP增长目标。

 

返回